进入2000年后,交易延迟在金融行业变得极为重要,买方开始使用直联交易所(DMA,Direct Market Access )的电子工作台(Electronic Desks)下单,卖方开始在交易中引入初期的算法交易向买方提供算法交易报价。交易所开始提供机房托管/共同位置(Co-location)和接近主机(Proximity)服务。美国股票市场出现智能订单路由系统。
2005年,SEC推出《全美市场系统规则》,使美国股票市场加速向电子化交易转型,也催生了高频交易的爆炸性增长。大约在2006年,市场开始出现“高频交易”的概念。
2010年5月6日,美国出现“闪电崩盘”(Flash Crash),道指日内大跌1000点,近1万亿美元市值蒸发,之后又大幅回升。SEC和CFTC将此归咎于高频交易公司。各方开始加强针对高频交易的监管。
2010年,高频交易达到顶峰,速度已经下降到毫秒和微妙级别,占整个美国股市的交易量近60%。自1990年起,交易所开始不断推进交易系统的电子化改革,传统的场内喊价交易占比不断降低,中央委托单账簿(Central Order Books)、机器报价开始逐渐应用于交易所平台。信息技术的进步,保障了流动性提供商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报价,促进了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
2013年5月,德国作为全球首个国家颁布实施高频交易法,9月意大利成为首个对高频交易征税的国家,规定若买入某个股票然后持有不足0.5秒就抛出,将按照0.02%的税率征收额外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