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交易量和收益额方面,高频交易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监管者恐怕很难放松警惕。有研究表明,2012年通过高频交易产生的交易量占全美股票市场交易总量的51%,由此产生的总收益约合125亿美元。虽然相对于2009年的61%和490亿美元而言有所减少,但高频交易仍在美国股票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继续在金融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7]。
其次,高频交易目前仅为少数资金雄厚的机构所使用,而一旦这少部分人出现问题,会使多数人蒙受损失,这有违公平原则。
高频交易常被称作“有钱人的游戏”,这是由于它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都很高。例如,进行高频交易首先要高价购买高速计算机,一些证券公司“为了争取这千分之一秒的优势,甚至会将服务器安置在交易所附近或同一座建筑里”[8],这些都是普通投资者无法企及的,一般只有少数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才有能力进行。因此,如何保障高频交易背景下的市场公平,也是SEC关切的重点。
再次,人会犯错,机器也会犯错,在高频交易的世界里,机器犯错可能比人犯错的后果更加严重。如2010年5月6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毫无征兆地在不到30分钟时间里狂挫近千点,创造其最大单日跌幅的历史记录。究其原因,虽然与一名交易员在卖出股票时敲错了一个字母并将百万误打成十亿有关,但基本看法都认为高频交易者在其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9]。2012年3月,美国第三大证券交易所运营商BATS在其交易所上市当日,也经历了一次严重技术故障,使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在短短的900微秒内由16美元一路跌至4美分,随后BATS宣布取消上市。
一时间,关于美国股票交易系统不可靠,程序化交易为始作俑者等论调再次甚嚣尘上[10]。2012年5月,“由于纳斯达克的系统瘫痪,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股票上市当天开盘时间被推迟了30分钟,交易故障给投资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混乱。”[11]2012年8月,“软件故障”使骑士资本在一小时之内蒙受了4.4亿美元的损失[12]。2013年8月,就在“8?16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高盛集团亦曾在短短半小时内,错误地向市场报价了上千份股票期权(option)合约,导致大量期权价格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1美元成交,令高盛面临至少1亿美元的交易损失。高盛所使用的正是高频交易系统。”[1]可以说,人为失误或程序错误与高频交易相结合所引发的“滚雪球效应”,已成为困扰美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难题。
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一项“赚钱神器”,美国各界对高频交易一直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高频交易有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13]。反对者认为,高频交易在加快对大宗股票指令价格的追踪发现速度的同时,使整个市场反复无常,最终将摧毁资本市场结构[14]。相对于以上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的评论而言,学术界则要理性得多。
但学术界保守谨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的科研资金及研究数据通常来自于这些高频交易公司。近年来美国证券市场的一系列高频交易异常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高频交易加强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SEC从2012年起启动了新一轮的探索,有关高频交易监管和风险防范方面的措施日益完善。